1)第三十一章 锦衣之威,遍地奉先!_大明:你个暴君,竟成了千古一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塞外舆图前。

  牟指挥使没有急于向军方展现千万两纹银锦衣卫细作的价值。

  “大元帅,在那之前,我有个疑问,国朝为何在这时节发兵?”

  牟指挥使询问道。

  出于愤怒。

  陛下决定克日北征鞑靼。

  在朝堂上。

  让天巡军于本月末出兵。

  却没有规定天巡军何时出塞外。

  满朝文武皆以为,天巡军会先抵达边镇,驻守防御数月,直到明年早春时节,方会踏出长城范围。

  但以他现在看来,王守仁大元帅,是准备直接出兵塞外。

  这违背了过往国朝北征的习惯。

  除战神皇帝,土木堡之变外,国朝太祖、太宗、宣宗等诸位先皇,皆是在早春出兵。

  鞑靼是游牧部落,一切财富,皆系于牛羊多少。

  而交关方式,是战马。

  因为这些牲口,草原人的生活作息是非常规范的。

  春天到来时,整个草原的羊,都要产羊羔,而那上马就是勇士,下马就是牧民的鞑靼人,在这个阶段,要忙于接羔、分群等事。

  这种财富的增长,是鞑靼人亲身感知的,与劫掠后大汗分财完全不同,这时候,就是大汗欲起兵南下打草谷,草原各部落的人也不会答应。

  况且。

  漫长的冬天过去,所有的牲口都相当虚弱,属于羊瘦马弱人忙之际。

  太祖皇帝、太宗皇帝,往往就是趁此时机北征。

  这对国朝军队,有两个好处。

  一、鞑靼的牲口繁衍问题会出现灾难。

  产羔期的牲口是经不起折腾的,国朝大军一到,鞑靼无论是避军,还是逃跑,都会致使大量母畜流产,大量的牲畜死亡。

  二、草原的马,在经过一整个冬天洗礼后,标准的马瘦毛长,此时的战马速度慢耐力弱。

  当然,国朝的马也弱。

  冬天的牧草,谁都不行。

  但每逢大战前夕,国朝都会动用大量粮食去喂马,以此保证战马不掉膘,这是游牧部落所无法比拟的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国朝战马就有了优势。

  虽说国朝大军中,骑兵数量比不上鞑靼,但就是靠这点骑兵,太祖皇帝、太宗皇帝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大胜。

  天巡军,骑兵三万人,占全军的一成。

  看似不多,但与太祖皇帝、太宗皇帝北征时动用的骑兵数量相比,已是翻倍了。

  而王守仁,却放弃了早春的国朝骑兵优势,选择在这深秋,在初冬之时,与鞑靼在草原上决战。

  要知道。

  时下的草原上,春膘、水膘、秋膘三膘贴完的牲口们,正值膘肥体壮。

  羊肥牛壮马有劲。

  再加上,整個草原北风怒号,鞑靼人在帐篷里,除了吃牛羊坐吃山空,啥也干不了。

  不用大汗鼓动,鞑靼人也会主动自北而下打家劫舍。

  可以预见,过不了多久,国朝九边九镇,都会传来鞑靼入侵的军情。

  所以。

  在太祖皇帝、太宗皇帝时期,国朝百姓和鞑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